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政务服务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围观丨2023年度滨海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展示(市场环境篇)
发布日期: 2024-01-31 09:22      来源: 区政务服务办
字号: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为全面展示滨海新区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滨海新区营商环境办在全区范围内开展“2023年滨海新区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本次活动共收集案例117篇。经过前期的整理、筛选,初步遴选出一批创新实践案例,包括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四个章节,将在“新政服”微信公众号分期择优进行展示。后期,区营商环境办将组织专家学者对创新实践案例进行评选,评选出优秀案例进行表彰。

    01全国首创“技术经理人”市场化新体系 促进“滨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区科技局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技术供需两端沟通效率低、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围绕滨海新区“1+3+4”产业体系,在全国首创“政府引导+技术经理人主要角色参与+市场化运行”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入选“科创中国”全球百佳技术转移案例。一是搭乘数字东风,解开成果转化“细绳子”。针对以往科研和产业脱节、科研人员迫切需要专业人士帮助对接市场等阻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细绳子”问题,区科技局紧抓“技术创新+数字化”机遇,创新打造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与交易平台,以产业链、科研链的人才、项目、融资、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科技创新数据为依托,为科研和企业两端提供了“创新孵化+成果转化”一站式科创服务。在平台上,从需求发布到最终成果转化完成,都有职业技术经理人跟进、留痕,需求方、技术提供方以及政府部门均可溯源、查询。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库”与“科技成果评价工具方法库”,真正实现市场导向、市场评价。应用高价值成果筛选模型工具能够筛选出高价值成果,成熟度为小试阶段及以后的高价值成果可以开展概念验证及后续的孵化、熟化服务。评价周期由1-2个月缩短为1-3天,且准确度和市场认可度远远高于传统方式。二是强化职业培养,激发技术经理“连接力”。打造高水平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形成有滨城特色的“培训+考试+实操+绩效”综合认证执业资质的职业化发展模式。完善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知识、技术技能培训,提供职业指导、技术辅导、需求信息、对接见习等服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不断提高技术经理人的专业素质和执业能力,年开展市场化培训活动超过20场次,参与科研人员近千人。强化市场选择,举办“技术经理人实训实践活动”,以“高淘汰率”遴选最具技术挖掘、撮合、交易能力的技术经理人,颁发AMCS技术经理人实操能力证书。已培养持证技术转移人才(技术经理人、成果评价师、创新工程师)近400名。三是完善合作机制,优化成果落地“新范式”。针对企业技术需求要素多、变化快、多元化等特点,在全国首创“市场化绩效奖励”与“政府补助券”联动支持新模式,“真金白银”支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挖掘技术需求、开展技术对接等工作。培育技术转移人才参加国家认可的技术转移类人才培训计划,结业并取得相应资格(初级、中级、高级)认定的,最高可获得每人5000元补贴;而绩效奖励机制上,技术经理人完成成果挖掘、撮合、对接、签约和交易全流程可获得1000元奖励(完成部分步骤也可获得不同等级奖励),已有103名技术经理人获得了超过10万元的市场化奖励支持;同时,技术经理人也可通过“补助券”评价获得与市场化奖励金额相应的资金匹配。目前,已有83项需求成功发布并获得精准应答,推动66项成果转化项目实现市场化合作,交易金额达到3.4亿元。

    02创新设立融资担保基金 广引金融“活水”助企发展

    受企业内外部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仍较为突出。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资产,且经营风险较高,以及银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导致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意愿不强。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构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共同参与、合理分险的政银担合作机制,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生态城深入辖区中小企业广泛调研,因地制宜拓展融资渠道,成立总规模2000万元的融资担保基金,已为生态城近20家中小企业提供2500余万元担保支持,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一是积极推动担保基金成功落地。生态城认真研究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政策,充分调研先进地区政府性融资担保设立模式、运作经验,主动与天津市中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中小担公司”)对接,深入研究在生态城设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的方案,结合生态城产业实际,探索生态城特色融资担保基金模式,充分发挥担保基金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助力产业招商引资和强链、补链的作用。

    二是创新生态城担保基金服务模式。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结合生态城产业特色和实际,生态城担保基金重点对知识产权质押反担保、首贷企业信用反担保、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产业链企业、绿色低碳企业、拟上市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分险比例达到20%。为充分调动市中小担公司的积极性,担保基金还根据担保规模给予市中小担公司一定托管费补助,并建立考核机制,扩大惠企覆盖面。为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担保基金对被担保企业实际负担的担保费用给与50%的补贴,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此外,市中小担公司借助在科技金融及产业融资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客群、专业人才和伙伴资源,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投担联动”模式,建立“股权投资+融资担保”业务模式,持续加大对生态城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三是完善担保基金协调高效运作机制。建立健全担保基金支持企业融资工作机制,规范基金运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放大作用,着力提升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效率。成立担保基金会商工作小组,负责审核确定纳入融资担保基金重点支持范围的企业名单。充分发挥担保基金会商工作小组各职能部门作用,广泛征集、筛选企业担保需求,精准摸排申请担保企业的基本情况,全程跟踪企业后续贷款发放、还本付息等情况,与担保机构保持常态化沟通,形成了“敢担、愿担、能担”的良性机制。完善银担业务合作,提高银担合作效率,推动各银行机构加强与担保机构合作,积极开展“见贷即担”“见担即贷”批量担保业务合作,减少重复尽职调查,优化担保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生态城担保基金成立以来,积极发挥担保基金的融资增信功能,已成功为生态城1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支持,担保金额超过2500万元,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担保公司同时与多家直播产业链初创企业积极对接,协调银行机构资源,为企业融资增信降门槛,为企业意向担保额度超过1000万元。

    03“民营经济三十条”落地见效 民营经济发展提档加速

    为切实解决影响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区市场监管局立足国家所需、天津所要、“滨城”所望,以滨海市场监管之为,积极探索优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为民营企业发展“搭台子”“指路子”“拓空间”。2023年7月,区市场监管局以“问题导向、守正创新、务实管用”为原则,硬核出台《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支持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深化改革、优化服务、放管结合”三大方面,提出30条精准务实的扶持措施,以市场监管硬核“组合拳”助推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改革,打造更优准入准营市场。充分发挥试点引领作用,聚焦民营经济“毛细血管”——个体工商户,大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吸引“商小二”“集群汇”“纸圈钢镚”等5家共享经济集群注册平台集聚滨海,通过定制化申报、智能化处理完成填报信息、身份信息自动核验,高效实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秒批秒办”,有效缓解个体经济发展放缓、信心不足的困难局面,充分释放个体经济创新活力、激发创业热情,为民营个体产业聚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优化服务,营造优质高效营商环境。在医药行业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用好用活“政策+技术+专家”服务新模式,回应需求、化解难题、升级服务,通过“一企一策”指导、“市区联动”沟通、“长效服务”推进等多项服务举措,助力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项称号的泊诺(天津)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在最短时间内获批MAH药品生产许可证,完成从“进口原料药注册代理”到“药品制剂委托生产”的产业战略转型,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放管结合,塑造包容审慎监管体系。聚力“审管”协同,有效简化特种设备注册登记流程,创新打造“审管同步、同日办结”联动机制,推动登记与监管无缝衔接,帮助天津卓汇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解决因注销、改制、厂房产权变化等历史原因导致的特种设备过户、使用登记手续以及特种设备定期检验无法正常办理的疑难问题,有效破解过户与检验互为条件的“死循环”,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助力企业盘活固定资产,实现更好发展。该项先进做法和改革成效获央广网、学习强国、新浪网、腾讯网、津滨海、滨城时报等多家媒体平台宣传报道。2023年1-12月,全区新增市场主体77765户,占全市新增市场主体的25.49%。其中,新增民营企业28659户,同比增长16.1%;注册资金4539.93亿元,同比增长9.77%,民营市场主体活力加速迸发。

    04上线全市首个“FTA惠企一点通”系统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度

    2023年8月,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天津自贸区行政审批局)会同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办公室,依托滨海新区政务帮办平台,推出全市首个系统集成、高效便捷的“FTA惠企一点通”,为企业提供多方位RCEP等线上“一站式”专业化服务渠道,促进企业更好了解使用自贸试验区优势政策和产业平台。一是汇集高频热门的办理渠道。可提供办理“原产地证书申请”和“商品备案”业务。扩充支持中国(天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中央标准应用”和“天津特色应用”,涉及“政务服务”“产业服务”“通关物流服务”等多个场景,为企业惠享FTA等相关政策提供便利化服务渠道。二是提供全面便捷的查询平台。提供RCEP关税税率查询、原产地积累规则适用查询、原产地判定等多项“一站式”查询服务渠道。扩充支持“通关全流程查询”“外汇实时汇率查询”“已签协议的自贸区查看”等七大板块优惠一键查询。三是打造通俗易懂的视频解读。采用当前热门的动画短视频形式,分栏目、分热点深入讲解FTA和RCEP相关知识,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进行通俗化解读,目前已上线9个视频,帮助企业“秒懂”FTA,“1分钟”了解RCEP累计规则。下一步,相关部门将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应用,支持帮助更多企业享受自贸协定红利,实现更快更好“走出去”,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和竞争新优势,助力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推动滨海新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

    05以创新促发展 助力飞机保税维修再上新高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质量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在“党建引领 共同创新”协同创新工作机制下,天津海关协同自贸区管委会、市商务局、自贸区机场片区和东疆片区等部门深入调研、同向发力,创新飞机保税维修海关监管新模式,解决了飞机保税维修业务监管难题。

    一、调研发现制约企业发展的新问题

    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特公司”)作为飞机保税维修龙头企业,随着产能不断扩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新的需求不断出现,个别问题凸显,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一是场地局限,制约企业产能扩大。飞机停放需要较大空间,该公司飞机停放区最多能同时停放4架飞机。随着公司业务量增长,飞机入区检修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受制于场地面积有限,部分订单流失,成为制约企业扩大产能的物理障碍。二是飞机转租需多次进出境,增加企业成本。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飞机定检标准要求不同,这对于融资租赁期满再次出租的飞机而言,同一架飞机需要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求至少完成2-3次定检维修,并在每次定检维修后完成飞机国籍注册号的变更。按照传统做法,飞机每次完成定检维修后需要离境变更国籍注册号后再入境,这无疑给企业增加了经营成本。三是保税维修需“两头在外”,制约企业拓展新业务。按照现行保税维修规定,开展保税维修的飞机应从境外来、回境外去。东疆综保区其融资租赁公司境外出租飞机到期,返回东疆综保区后,由该公司在区外进行检修,检修后再返回综保区,不符合现行保税维修的规定,进而限制了该公司承接东疆综保区内企业持有飞机的维修业务。

    二、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联动,量身定制解决办法

    针对企业面临的新问题,强化海关与自贸、商务、环保等部门协同联动,通过制定一个创新方案、推动出台两个配套文件,创新支持产业发展。一是加强部门联动。联合机场片区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业务现状,征求企业需求和意见建议,寻找现行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组织保税区海关、东疆海关相关业务专家,探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外保税监管模式和协同创新的可行性;联合地方商务、环保等部门探索对企业的支持政策,研究风险可控、操作可行的解决思路。二是量身定制业务方案。制定《天津海特境外飞机“保税维修+租赁”业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属地海关和区域海关联动监管,允许海特公司利用天津滨海综保区停放飞机;允许飞机在区内封存期进行保养、试机,海关采用便捷进出管理方式对所需非保物料进行底账核注;允许跨区保税流转,解决企业分段定检维修变更国籍注册号不出境问题。该创新举措在2022年以“两区统筹飞机保税维修监管新模式”获得天津海关关区备案。三是参与推动出台两个配套文件。为尽快解决企业需求,第一时间助力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开展航空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的核准批复>的补充说明》;在与相关部门、片区深入研究企业需求、创新模式和支持政策的基础上,会同自贸区管委会、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航空“保税维修+融资租赁”业务相关工作的通知》,创新航空产业“保税维修+融资租赁”新模式,实现天津自贸试验区内综保区外保税维修企业与综保区内租赁企业的联动发展。

    三、企业产能扩围上量,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天津海关通过一套“组合拳”,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创新政策得以固化,政策效益持续显现。一是企业业务明显增长,孵化出新的增长点。得益于政策创新和模式革新,自2022年8月《方案》出台以来,截至2023年6月,海特公司飞机“客改货”已完成2架、进行中2架、待开展13架;飞机定检完成8架、进行中4架、待开展13架。据企业测算,创新方案为企业节约成本60万元/架次。其后,海特公司与EFW公司新签订了10架空客A321客改货订单,此为海特公司首次开展空客系列飞机保税维修。二是创新模式得到海关总署关注,创新政策得以固化。天津海关一系列创新措施符合飞机保税维修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了海关监管融入企业管理的顺势监管,既符合海关监管要求,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经过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开展航空产业“保税维修+融资租赁”创新试点,该创新模式得到海关总署关注,创新政策得以固化,2023年海关总署发布推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3条措施,明确了注册在综合保税区内的融资租赁企业进口的飞机、船舶、海洋工程结构物等大型设备,在境内区外保税维修业务的,无需实际进出境(区),进一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06成立天津自贸区新型离岸贸易产业联盟 规范创新发展离岸贸易等新兴贸易业态

    新型离岸贸易建立在离岸贸易基础上,是一种以数字化、全球化、智能化为特点的贸易新形态。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因应业务需要,积极开展离岸贸易等新兴贸易业态,不断完善跨境结算手续和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积极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完整性和现代化水平。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9号)和《中国人民银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21〕329号)等文件有关规定,天津自贸试验区机场片区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支持实体经济开展离岸贸易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在自贸试验区体制下,在外汇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解读下,组织开户银行和企业,就具体业务事宜,进行充分沟通推动,形成可行方案和纪要,即:天津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机场片区已推出“集团采购”、“大宗商品”和“海外工程承包”等3种业务场景,极大丰富实践形式。

    二是释放合作叠加效应。为更好支持离岸贸易等新兴贸易业态在天津自贸试验区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发展,迅速实现质和量的双向突破,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组建沙龙性质的新型离岸贸易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并于11月28日成功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次成员大会,标志着天津自贸试验区在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以及探索新型离岸贸易发展模式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联盟成立后将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资源和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推动新型离岸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联盟还将积极拓展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共同探索新型离岸贸易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为实现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作出积极贡献。

    07多措并举推动闲置载体盘活 助力海洋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园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及高新区专项行动,有效盘活园区闲置载体,拓展高新区项目落地空间,高新区海洋综合办积极搭建载体经济平台,全力推动闲置载体去化。2023年推动园区闲置载体盘活约11万平方米。一是扎实做好摸底调查。开展海洋科技园内各类闲置载体统计,进行全面摸排、逐一勘查、建档立册,核查完善载体底数,充分利用海洋科技园智慧管理平台,加快建立闲置载体数据库,保持数据的真实性、实时性与准确性。开发招商线索匹配模块,高效、精准对载体需求进行合理适配,实现对闲置载体的识别和统筹管理。二是充分激活政策组合优势。对高新区现有各类产业优惠政策涉及的相关支持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以政策服务包的方式送到载体产权单位手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产权单位去化闲置载体的积极性。同时,支持鼓励产权单位推出更多自主招商政策,如以产权入股、租金入股、招引整体运营机构、招商中介奖励等方式,实现高新区优惠政策与企业招商政策有效组合、优势叠加,给拟入驻的项目双倍磁吸效应。三是实施“一载体、一专员”服务。对每处闲置载体确立1名服务专员进行“一对一”订制服务,专员负责及时搜集有关盘活载体的相关政策、积极提出可行性盘活意见、协调解决企业盘活载体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帮助研究确定载体招商方案、建立招商信息库、定期统计闲置载体相关数据,同步向高新区各产业部门传递。四是充分发挥载体经济平台作用。2023年海洋综合办共计适配26条对接线索,实地走访推介20余次,组织载体产权单位召开去化研讨交流会,并结合全员招商工作与各产业招商局紧密联系,召开现场对接会,联动推介闲置载体。五是总结典型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海洋综合办通过紧密结合招商、推介知名品牌提高苏商大厦知名度、安排专人专班提供服务等措施,助力苏商大厦实现全面盘活。同时,海洋综合办将全面盘活苏商大厦的经验做法梳理总结,充分利用新区招商宣传手册、征集盘活典型案例等渠道进行广泛宣传,持续提高海洋科技园政府服务的知名度,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08聚力探索知识产权租赁新模式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

    东疆综合保税区积极落实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试点城市的建设要求,联合各方力量推进知识产权融资租赁试点,探索出以“专利转让登记+专利质押登记”为特色的知识产权租赁新模式,帮助科创企业促进专利转化运用,拓宽了科创企业知识产权融资渠道。一是贴合企业需求开展联合调研。东疆综保区管委会联合天津市金融局、滨海新区知识产权局、东疆融资租赁中心法庭等单位,重点面向以服务科技型企业为特色的租赁公司和专业机构开展行业调研,梳理企业实际需求和业务发展痛点,探索普适性、合规化的知识产权融资租赁创新模式。二是推进金融监管服务优化。发挥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作用,按照天津市金融局指导滨海新区金融局出台的工作方案,支持融资租赁企业试点开展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三类知识产权融资租赁业务,为推进知识产权融资租赁创新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积极承接属地监管权限,优化融资租赁企业事前备案流程和要件,帮助融资租赁企业高效办理业务备案,实现“东疆事东疆办”。三是借力金融创新司法听证稳定预期。支持天津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与天津自贸试验区人民法院建立金融创新司法听证机制,联合金融监管、知识产权、行业协会、高校专家等专业力量,针对生物医药专利权融资租赁金融创新模式进行司法听证,形成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听证意见书,为企业提供规则引领和法律预期,助力风险防控和预处理,降低金融新业态试错成本。四是推动知识产权租赁新模式落地应用。通过优化金融监管服务、司法服务、政务服务,形成有利于融资租赁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正奇融资租赁以专利权售后回租为基础,以第三方专业评估为支撑,以科创企业“非核心有价值专利转让登记+核心高价值专利质押增信”为特色进行“打包融资”,助力天津生物医药企业全和诚科技获得了500万元融资。该模式有助于降低租赁企业对专利权价值缺乏稳定性的顾虑,同时实现科创企业在不影响正常经营前提下的专利转化运用,更符合交易双方预期和需求,更适合在市场中复制推广,对促进专利技术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五是加强宣传引导助推新模式复制推广。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政务信息等多种渠道做好知识产权租赁新模式的宣传推广,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天津市金融局、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以及权威媒体的复制推广,进一步放大了知识产权租赁新模式的示范效应,营造出优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的良好氛围。

    09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 助力平台企业健康发展

    2023以来,东疆积极贯彻落实“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围绕《东疆市场监管领域规范网络交易全流程链式工作机制》(以下简称《机制》)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深入探索精细化服务、包容审慎监管,用全流程链式机制促平台企业扎根聚集。

    一是坚持服务产业,建立孵化“成长链”。转变工作角色,通过与招商部门的协同配合,将监管工作前移,提前介入项目谈判,针对落户平台企业关心的监管尺度问题、可能涉及的法律争议问题等充分交流意见并给予指导,帮助投资者增强信心,助力电子商务主题园区高质量发展。通过打造孵化“成长链”,营造平台企业良好环境,不仅协助推动电商企业聚集,也不断促进已有平台企业增强区域粘性,增加业务投放,推动东疆网络零售额的快速增长。

    二是坚持服务企业,形成纠纷“化解链”。通过建立东疆网络交易企业名录库,动态调整服务等级和措施,对投诉举报量少的企业“无事不扰”;对投诉举报量较多的企业,因企制宜防控风险点。例如对立网、追觅等快销品零售企业在购物节、店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前专题指导,对能链、货拉拉等常规型销售企业以问题为导向不定期进行沟通。

    三是坚持服务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链”。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分类处置困扰企业的职业举报人问题,对于无违法行为的依法回击举报人;对于存在首次、轻微违法的行为“首违不罚”,重在指导教育,给予企业容错纠错空间。同时,建立企业问题数据库,汇总形成常见问题案例集、明白纸并定期向重点企业发放,用事后总结的方式警示企业,减少违法违规风险。

    自《机制》实施以来,已纳入东疆网络交易企业名录库企业221户,其中A类(日常监管)企业208户、B类(定期关注)企业9户、C类(重点关注)企业4户,监管资源合理配置效能显著提升。2023年一季度,向相关经营者发放网络交易常见违法违规问题案例集12份次、明白纸12份次,开展行政指导、行政约谈共4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计开展企业监测活动45次,指导服务企业100余户次,改正问题61个,处理网络交易投诉举报896件。

    紧跟东疆产业发展形势,以自身职责为基础,以服务经济发展为主线,强化帮扶力度,切实解决消费矛盾,持续包容审慎监管,在积极发挥市场监管专业服务的同时,加强协同监管合力,有效化解企业发展风险,力争市场秩序持续向好、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监管机制持续向好,为平台企业扎根聚集、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0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活水“贷”动民营经济行稳致远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有关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2023年以来,人民银行滨海新区分行组织辖内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四五六’专项行动在滨海”工作,聚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一是落实专项目标任务,让金融支持更有力度。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人民银行滨海新区分行党委高度重视,组织相关部门迅速成立工作组、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方案、落实任务分工。印发《关于开展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四五六’专项行动在滨海”工作的通知》,要求辖内各金融机构提高站位、压实责任、细化举措,推动专项工作落地落实。指导金融机构围绕“三个提升”基本任务目标,转变信贷理念、下沉服务重心、落地创新产品、提高服务质效;加强对接联动、深化银政合作、精准支持民营;加大宣传推介、标准化宣传载体、提升品牌形象,为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是健全银企对接机制,让金融支持更有准度。线上线下畅通银企对接渠道,组织金融机构常态化开展对接活动,深入市场、商圈、街镇开展业务推广与产品宣传。指导金融机构发挥金融科技资源,嵌入线上化生产经营场景,扩大服务半径。深入民营市场主体调研,围绕“金融活水”赋能民营经济发展向企业问计问需,建立人民银行联动金融机构专班小组,快速响应企业融资需求。组织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宣讲,有效扩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相关政策的知悉度。

    三是力行调研督导举措,让金融服务更有速度。按照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工作部署,滨海新区分行深入法人金融机构现场调研督导,压紧压实金融机构责任,围绕传统商业银行在挖掘民营市场主体有效信贷需求、货币政策工具使用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以及新型互联网银行支持民营小微扩面增量的实践经验深入交流,督促金融机构丰富服务民营经济举措,持续推进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等业务增量扩面,力争实现“三个提升”任务目标。

    四是发挥标杆引领作用,让金融服务更有温度。组织2023年度滨海新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特色案例评选活动,征集29家金融机构近40个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案例,通过网络投票、现场评审,邀请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滨海新区和功能区相关部门领导组成专家评委,评选出“2023年度滨海新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特色案例”,并印发优秀案例选编,以点带面,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展示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彰显滨海新区金融系统的责任与担当。

    金融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四五六’专项行动在滨海”工作开展以来,滨海新区43家金融机构开展122次对接走访活动,持续提升市场主体融资满意度。区域落地积分信用贷、专精特新贷、投联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涌现出一批针对性强、创新性高、实效性突出的典型案例,有力支持了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繁荣。2023年10月末,滨海新区私人控股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高于全市同期0.37个百分点,占全市总量的四成以上。

    checktaskdate=&unchecktaskdate=&ssbm=&fromcontentid=&enddate=1754/1/1 0:00:00&thirdtitle=&showtitle=&maintype=&titleformatstring=False_False_False_&check_isadmin=True&check_username=zwbadmin&check_checkdate=2024/1/31 9:23:47&check_reasons=
    全国各省市政府网站
    天津市各区政府网站
    滨海新区政府系统网站
    重点链接